目前,奶業仍在經歷原奶下行周期的陣痛。終端需求弱復蘇下,本輪奶價下行周期已持續超過3年,尚未迎來觸底反彈。據農業農村部數據,2025年2月第2周主產區生鮮乳均價跌至3.11元/公斤,較2024年初跌幅達15%。究其根本,是原奶供過于求,而消費需求卻不及預期。根據申萬證券研究所的監測,本輪原奶下行周期奶價下調幅度大,調整時間也更長。自2021年8月至今已持續接近3年半。牧業公司面臨嚴峻現實行業供需失衡導致多家牧業公司陷入虧損,即便是頭部企業也不例外。日前,現代牧業發布盈利預警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集團將錄得凈虧損13.5億元—15.5億元,而2023年度其錄得凈利潤1.85億元。這是現代牧業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。根據財報,2019年,現代牧業扭虧為盈,實現近3.50億元的年內溢利;此后,其年內溢利增長至2021年的10.33億元,但當年三季度開始國內原奶價格不斷下滑,行業進入漫長的下行周期。2022年—2023年,其年內溢利分別為5.80億元、1.85億元,分別同比下降43.85%、68.10%。進入2024年,現代牧業上半年就已虧損。現代牧業的虧損困境并非行業孤例,不少上市牧業公司2023年就已經出現大額虧損,營收規模最大的優然牧業在2023年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超過10億元。此外,澳亞集團預計2024年綜合虧損凈額在11.7億元—13.9億元之間;中國圣牧預計2024年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在0.6億元—0.8億元之間,而上年同期盈利為0.86億元。牧業公司難以避開原奶下行周期,原因或在于原奶供過于求、下游需求疲弱導致原奶需求量下降及奶價下跌。相較2023年,豆粕和玉米等飼料成本已連續15個月下降,牧業公司成本壓力有所緩解,但行業供需失衡的嚴峻現實依然存在。下游乳品消費市場疲軟和上游原料奶供應過剩,是企業難以依靠自身突破的難題。原奶供給端去化趨勢明朗原奶下行周期疊加消費需求不足,對乳品公司產生了普遍的影響。日前,蒙牛乳業發布盈利預警,預期蒙牛乳業集團連同其附屬公司2024年總收入同比下降,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亦發生下滑。具體來看,2024年,蒙牛乳業預期實現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(下稱“歸母凈利潤”)約0.5億元至2.5億元,而2023年為48.09億元。據統計,截至2月20日,除蒙牛乳業,還有三元股份、皇氏集團等多家上市乳品或牧業公司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。其中,4家公司預計凈利潤減少,2家公司由盈轉虧,4家公司的虧損金額在2023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。分析來看,企業業績陷入窘境的原因并不全然相同,但大部分企業都受到上游原奶供應過剩、下游乳制品消費需求恢復疲軟的困擾。這也是乳企業績低迷的根源所在。
澳亞集團曾在2023年年度報告中直言,“面對原料奶供過于求、價格下跌及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難,中國奶牛養殖行業處于十多年來最困難的境地”。該報告指出,“就經營環境及財務表現而言,2023年是中國奶牛養殖業十多年來最具挑戰性的一年”。2023年,澳亞集團錄得虧損凈額約4.89億元。澳亞集團近期發布的盈利警告顯示,2024年,公司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,原因是原奶及肉牛平均售價下降,以及由此引發的重估虧損增加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奶價持續走低導致收入縮水,而持續飼養低產奶牛意味著企業需要繼續投入成本,近些年乳企紛紛主動淘汰低產低效奶牛,將淘汰奶牛轉為肉用。這一做法成為行業的主流做法。對于本輪周期何時迎來拐點,華泰證券在研報中分析,盡管要實現完全的原奶周期供需平衡仍然需要淘汰一定量的奶牛,但原奶供給端去化的趨勢已十分明朗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4年原奶行業處于去產能階段,全年牛奶總產量為4079萬噸,同比減少2.8%。“原奶產量的下降意味著供給側在迅速調整,并且供求關系調整的速度在加快。”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,2025年雖然下游乳制品消費形勢依然嚴峻,但上游供求關系有所緩解。宋亮預判,今年下半年全國范圍內原奶供求關系將有所調整,原奶價格基本探底并逐步回升。但他認為,這并不意味著奶價會大幅上漲,“奶價不會再繼續下跌,可能呈現震蕩小幅上行的趨勢。”宋亮表示,對于乳制品企業而言,今年控貨控價、控貨穩價是重中之重,企業需要圍繞利潤重新布局業務結構和指標,牧業公司則依然要盡可能降本增效。
聲明:文章來源于:中國食品報,轉載僅用作交流學習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(因公眾號推送機制變化,只有星標公眾號才能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推送,大家可星標一下酒食新消費,感謝您的支持。)




會務組聯系方式 展會咨詢